認識疝氣

常與疝氣混淆的其他疾病

有些疾病會容易與疝氣混淆,例如腹股溝疝氣就常與精索靜脈曲張或陰囊水腫、淋巴腺發炎、脂肪瘤、子宮內膜異位或腫瘤等混淆,因為這些疾病也都可能出現腫塊。因此當腹股溝出現腫塊時須小心就醫,勿掉以輕心!

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的疝氣類型,尤其容易與鞘膜積液混淆,因此診斷時需要特別辨別,醫學上稱為鑑別,也就是同一種症狀到底是什麼疾病引起的,如此才能採取正確的治療。疝氣中股疝、食道裂孔疝等也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男性與女性也不相同,本文將介紹幾種常見與疝氣混淆的疾病,增加讀者對疝氣的認識。

腹股溝疝氣的鑑別

常見的腹股溝直疝(疝氣)也很容易與小腸疝其它類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臍疝、白線疝、嵌頓疝、絞窄疝等疝氣混淆。直疝疝囊不會進入陰囊,藉此點可與斜疝鑒別,也可以在回納疝塊後按壓內環。疝塊仍然突出。在術中可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係判斷,直疝疝環位於腹壁下動脈內側 。

腹股溝疝的診斷雖較容易,但需與如下常見疾病相鑒別。

睪丸鞘膜積液(陰囊水腫)

睪丸鞘膜積液(hydrocele testis),或稱陰囊水腫、陰囊積水,為顯在睪丸鞘膜(tunica vaginalis)內透明流體的積累,膜的最內部包含睪丸。正常睪丸鞘膜囊內有少量液體(2~3ml),供滑潤、保護睪丸用,如果液體過多即為鞘膜積水。

鞘膜積液所呈現的腫塊完全局限在陰囊內,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試驗檢查腫塊,鞘膜積液多為透光(陽性),而疝塊則不能透光。不過要注意的是,幼兒的疝囊因組織較薄,常能透光,勿與鞘膜積液混淆。若是腹股溝斜疝時,可在腫塊後方觸及實質感的睪丸;鞘膜積液時,睪丸在積液中間,故腫塊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捫及實質感的睪丸。

睪丸在胚胎時是在腹腔內的,隨著胎兒的成長,睪丸慢慢下降,至出生時,睪丸即應在陰囊位置,睪丸下降的路徑若沒閉合,形成所謂「疝氣袋」,腸子掉到此袋內即為「疝氣」。若此疝氣袋有一段有閉合(腸子未掉下),而接近陰囊處沒閉合,此未閉合處之周邊腹膜組織因分泌過多水份而積水,則稱為水腫或水瘤。

鞘膜積液類型(陰囊水腫類型)

鞘膜積液有四種類型,主要是積液位置與結構差別。

睪丸鞘膜積液

睪丸固有鞘膜兩層間積有過多液體,則為睪丸鞘膜積液。這會形成圓形或梨形囊腫,睪丸被積液包圍,不易觸摸到,是最常見的類型。

先天性或交通性鞘膜積液

鞘突完全未閉合,腹腔內液體(腹水)可沿其未閉合的管腔流至睪丸周圍或停留於精索某一段上形成鞘膜積液稱為先天性或交通性鞘膜積液,可壓縮,其大小隨體位改變而變化,這種積液與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相同,只是鞘膜管腔窄小,僅容液體流經,腸管和網膜等不能降入鞘膜囊內。

腫塊的外形與睪丸鞘膜積液相似。於每日起床後或站立活動時腫塊緩慢地出現並增大。平臥或睡覺後腫塊逐漸縮小,擠壓腫塊,其體積也可逐漸縮小。透光試驗為陽性。

精索鞘膜積液

腫塊較小,在腹股溝管內,牽拉同側睪丸可見腫塊移動。

若鞘突在睪丸上方和腹股溝內環處閉合,但精索部鞘膜未閉合並形成積液(不與腹腔及睪丸鞘膜囊相通),外觀呈圓形、橢圓形,稱精索鞘膜積液。

睪丸精索鞘膜積液

如果鞘突閉合位於內環處或內環至精索部,呈梨形囊腫形成積液。不與腹腔相通,不能壓縮,囊腫大小不隨體位改變而變化,液體多、張力大時睪丸、附睪和精索不易觸及,稱睪丸精索鞘膜積液。

炎症、外傷、腫瘤等陰囊和睪丸病變均可引起鞘膜積液。鞘膜積液中以睪丸鞘膜積液最為常見,各個年齡組均可發病。

成人也會有陰囊水腫。大多數成人男性陰囊積水都沒有明顯的原因(idiopathic),而且是無害的。在少數情況下,成人男性陰囊積水是由於睪丸或其他腹部疾病而引起的臨床表像。成人男性陰囊積水通常發生在一側,但有時在兩側陰囊積水同時發生。成人男性陰囊積水感覺就像是陰囊內充滿液體的小水球,它表面很光滑,主要在睪丸前面。

成人男性陰囊積水的大小差異很大(通常為5 – 15cm)。一些老年男可能諱疾忌醫,成人陰囊積水可能經年累月變得非常巨大才尋求醫治。成人陰囊積水通常會隨着時間日漸變大,它通常是無痛的。較大的成人陰囊積水液可能引起不適。日常散步、運動、工作或性行為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少數成人男性陰囊積水繼發於其他疾病,例如感染、炎症、創傷或睪丸腫瘤等。有一種絲蟲病,是一種寄生蟲感染,是全球成人陰囊積水的主要原因,影響了超過73個國家的1.2億人。然而,絲蟲病在香港和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很少見。有時,腹部液體過多的患者也可能出現成人男性陰囊積水(例如腹膜透析、肝功能衰竭或腎功能衰竭等患者)。鞘膜內長期積液,內壓增高,而使睪丸缺血,睪丸生精功能不良,導致不育。同時成人巨大鞘膜積液影響正常性生活,也可導致不育。

陰囊水腫治療方式

「陰囊水腫」外觀與疝氣很像,但嬰兒在一歲以前約有半數會自癒,超過一歲未癒者就需要介入治療。因此患有水腫的嬰兒可觀察至一歲,若未癒合即應手術。至於一歲以後才發生的陰囊水腫,均應接受手術。

疝氣則於一歲以前即應儘速治療,治療「陰囊水腫」也只有手術,方法是把水腫的囊壁去除或囊壁外翻,以防止繼續分泌水分,或使分泌的水份會再被組織吸收。同時要檢查有無疝氣袋,若有則應施行「高位結紮」,防止疝氣發生。本院經驗,小孩「陰囊水腫」者90%均有疝氣袋,只是其疝氣症狀還沒發生而已。

隱睪

嬰兒出生後有一個或二個睪丸缺少的現象,稱為「隱睪症」(Cryptorchidism),其中有的完全摸不到睪丸(睪丸還在腹腔內或根本睪丸未發育);有的睪丸可摸到,但位置不在陰囊內,而是在較高處,皆稱為「隱睪症」。

依照睪丸停留的位置及狀態,隱睪症可分為以下3大類:

  1. 不完全下降睪丸:依照睪丸最後下降的位置,可大致上分為:1. 停留在腹腔內:發生機率約10%,睪丸無法直接透過觸診確認位置,需使用超音波、動靜脈血管攝影、腹腔鏡進行搜尋;2. 留在腹股溝內:常見隱睪症患者的睪丸停留位置,可透過觸診或超音波發現。
  2. 異位性睪丸:睪丸並非下降至陰囊內,也不在腹腔、腹股溝等常見的下降路徑上,而是在其他位置尋得,便稱為異位性睪丸。
  3. 上升性睪丸:嬰兒時期睪丸在陰囊內,但隨著年紀漸長,精索並未增長,反而讓睪丸慢慢上提,情況嚴重者需要開刀治療。

由於隱睪症並未於正常位置,容易使得睪丸出現病變:不孕、睪丸扭轉或移位、睪丸惡性腫瘤、疝氣。此外,少部分患者會有睪丸缺失(無睪症),即睪丸發育不良,或缺失1~2顆睪丸,發生機率不高,約10%左右。只有一個睪丸的人,其生育能力為80%,即十個人中有八個人會生育,二個人不孕,但即使有二個睪丸的人其生育率亦為90%而非100%。

什麼是伸縮性睪丸?

伸縮性睪丸又稱假性隱睪,患者的睪丸並未固定於陰囊內,易因寒冷或恐懼等刺激,引發提睪肌收縮,將睪丸從陰囊拉到腹股溝,易遭誤診為隱睪症。假性隱睪症患者雖毋須進行手術,但應定期回診檢查,通常會於青春期自癒。

隱睪症黃金治療時機:約於孩童1歲

一般新生兒約有5~10%機率,睪丸未正確下落至陰囊內;早產兒約為20~30%,但通常睪丸仍會下降,直到1歲左右停止,因此建議家長最多可持續觀察孩童至1歲或1歲半。

腹股溝管內下降不全的睪丸可能會被誤診為斜疝或精索鞘膜積液。隱睪腫塊較小,擠壓時可出現特有的脹痛感覺。如患側陰囊內睪丸缺如,則診斷更為明確。

隱睪症治療方式

「隱睪症」要在一歲左右手術,一歲以前在較高處的睪丸有時還會再掉下來至陰囊,故一歲以前不必急著手術,但一歲以後若不掉下來,則一定不會再掉下來,應及早手術,否則睪丸會繼續萎縮,功能消退;至四歲時若還未手術,則睪丸功能已失,不僅手術意義盡失,甚至於有癌病變的可能。有的醫師主張打針用荷爾蒙治療,但通常效果不良。

睪丸固定術可分為「開腹式睪丸固定術」及「腹腔鏡睪丸固定術」,住院日數會依照病情以及手術有所不同,但多數病人可在術後1~2天內出院。

「隱睪症」手術目的是將睪丸拉下來固定至陰囊處,但若干型態的「隱睪症」因先天條件很差而拉不至陰囊的則切除睪丸,否則睪丸置於較高處因溫度高(正常人體溫為37℃,陰囊處為34.5℃),其癌病變機率為正常人20至40倍。

急性腸阻塞

腸阻塞,是因為您的小腸或大腸,部分或完全堵塞時,會發生的症狀。若您有阻塞的症狀,會使您體內的食物、流質物或氣體無法正常通過腸道,進而引發引起嚴重的疼痛。

腫瘤、癒傷組織(Scar tissue)、腸道沾黏(Adhesions)、腸子扭曲或變窄,都是導致腸阻塞的可能原因。其他發生在小腸的原因包含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或腸道疝氣。腸管被嵌頓的疝可伴發急性腸阻塞,但不應僅滿足於腸梗阻的診斷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較肥胖或疝塊較小時,更易發生這類問題而導致治療上的錯誤。

前列腺增生

患有疝氣的老年男人去醫院就診時,主要是前往普外科治療疝氣,但是有些有經驗的醫生還會建議去泌尿外科檢查一下,看看前列腺是不是有問題。這讓很多男性困擾了,治療疝氣怎麼還得檢查前列腺健康?事實上,前列腺增生和疝氣可是一對難兄難弟。

前列腺增生症(英語: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俗稱前列腺肥大症或攝護腺肥大,前列腺中葉增生實質改變引起的症候群,是男性常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易出現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是幫助生成精液的小腺體,位於膀胱正下方,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長大。

前列腺腫大可能妨礙尿液流出膀胱、導致膀胱、泌尿道或腎臟問題。然後說到疝氣,疝氣是一種大家並不陌生的疾病,因為打噴嚏、咳嗽、用力排便等一些日常行為,都有可能誘發疝氣。當人體的臟器或組織離開了原來的正常位置,通過先天存在或後天形成的間隙或組織薄弱處而進入到另一部位就是疝氣。

老年人的腹壁強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腹腔壓力也容易將腸道等腹腔內容物擠出腹腔壁肌肉相對薄弱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再用力排尿,增加腹壓,疝氣出現的可能性就更大。

由於老年男性兼具了腹壁的局部薄弱、腹壓增高等問題。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排尿的過程中,因排尿困難往往需要更用力,這無疑會加大腹腔內壓力,也就增加了疝氣發生的風險,很有可能誘發腹股溝斜疝等疾病。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如果同時患有前列腺增生和疝氣,那應該先治療前列腺增生。一次住院,兩個手術,相隔5-7天,先完成前列腺增生手術,在完成疝氣手術。否則,前列腺增生沒解決,即使治療了疝氣,那疝氣復發的概率也極高。

股疝氣的鑑別

股疝的診斷有時並不容易,特別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斜疝位於腹股溝韌帶的上內方,股疝位於腹股韌帶的下外方,一般不難鑒別診斷。應注意的是,較大的股疝除疝塊的一部分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以外,一部分有可能在皮下伸展至腹股溝韌帶上方。用手指檢查外環是否擴大,有助於兩者的鑒別。

脂肪瘤

脂肪瘤可以長在身體的各處,無論是脖子、肩膀、背部、腹部、手臂、大腿都可能發現有個皮膚隆起的位置,摸起來在皮下組織處有個腫塊。股疝疝囊外常有一增厚的脂肪組織層,在疝內容物回納後,局部腫塊不一定完全消失。這種脂肪組織有被誤碼診為脂肪瘤的可能。兩者的不同在於脂肪瘤的基底並不固定,活動度較大,股疝基底是固定而不能被推動。

淋巴結腫大

當淋巴結大於一公分以上就可定義為淋巴結腫大(Swollen glands, Lymphadenopathy)。淋巴結主要集中在下巴、頸部、腋下或腹股溝(鼠蹊)的人體表層,約 0.5 ~ 1 公分大小不一的正常淋巴結,平時不易察覺。淋巴結所在位置逐漸腫大時,要密切注意其大小變化及相關症狀,如疼痛、發燒、發炎、體重減輕等,嵌頓性股疝常誤診為腹股溝區淋巴結炎。

大隱靜脈曲張結節樣膨大

靜脈曲張又稱靜脈瘤,是靜脈受壓迫或瓣膜不完全,使內壓增加,管壁擴張成囊狀,血液發生障礙的病症。簡言之靜脈曲張就是靜脈扭曲及腫大而形成異常擴張的現象,大部份是出現在腿部,出現在肛門四周時稱為痔瘡。

大隱靜脈曲張,常被稱為炸筋腿、蚯蚓腿,大隱靜脈曲張不可自愈,及時治療才能更好的防治腿部靜脈進一步惡化發展。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易患有此病。患病年齡多在30~70歲之間。

卵圓窩處結節樣膨大的大隱靜脈在站立或咳嗽時增大,平臥時消失,可能被診為易複性股疝。壓迫股靜脈近心端可使結節樣膨脹增大;此外,下肢其它部分同時有靜脈曲張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髂腰部結核性膿腫

脊柱或骶髂關節結核所致寒性膿腫可沿腰大肌流至腹股溝區,並表現為一腫塊。這一腫塊也可有咳嗽衝擊感,且平臥也可暫時縮小,可與股疝相混淆。仔細檢查可見這種膿腫多位於腹股溝的外側部、偏髂窩外,且有波動感。檢查脊柱常可發現腰椎有病徵。

食道裂孔疝鑑別

心絞痛

伴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胸痛可與心絞痛相似,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含服硝酸甘油亦可緩解症狀。 此時心電圖改變對二者的診斷最有幫助。 有時上述兩種情況可同時存在,因為從疝囊發出的迷走神經衝動可反射性減少冠狀動脈迴圈血流,誘發心絞痛。所以在臨床分析時應考慮上述可能性。

食管下段癌和賁門癌

易發生於老年人。癌組織浸潤食管下段可破壞食管下括約肌引起胃食管反流和吞咽困難,應警惕此病。

慢性胃炎

可有上腹部不適、反酸、燒心等症狀,內鏡及上消化道鋇餐檢查有助於鑒別。

消化性潰瘍

抑酸治療效果明顯,與有症狀的食管裂孔疝治療後反應相似,上腹不適、反酸、燒心、等症狀通常於空腹時發生,與體位變化無關。內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膽道疾病

除右上腹不適外,一般可有發熱、血白細胞增高等炎症表現 。膽管結石伴膽管炎的患者多有黃疸,肝酶升高。查體時右上腹可有局限性壓痛。B超及CT掃描有助於診斷。

簡單結論容易與疝氣混淆的疾病

一般民眾要精確分辨到底是疝氣或是其他疾病可能有點困難,這部分最好能就醫檢查,以確認身體到底出了什麼毛病,如何治療。以下簡單就疝氣的鑑別歸納一些簡單的鑑別特色,提供參考。

  1. 直疝——就在腹直肌邊上
  2. 斜疝——腹股溝韌帶是斜的
  3. 股疝——股疝位置的後面正好是屁股。
  4. 腹股溝斜疝——最常見,兒童青壯年男性,通過腹股溝管進入陰囊
  5. 腹股溝直疝——罕見,4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不進入陰囊
  6. 股疝——40歲以後女性。

發佈留言

4 × five =